三豪咨询:华为的三次战略转型——从产品战略走向商业模式创新
2024-01-11 18:22:55

学习华为的战略,不要只看它现在的情况,而要看它是如何从小发展到大的。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,有很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方法对一些企业可能更具有参考价值。

 

不转型是等死,没有好的转型战略,战略不能好好管理,可能死得更快。

 

一、第一次转型: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战略-从产品走向解决方案

转型时间点:1998年

 

当时的华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,于是就进行了一次主动转型。从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产品战略转向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战略,并且在不断转型过程中从产品又走向了解决方案。

 

第一次战略的转型仅仅围绕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产品战略的变化。

 

早期华为的产品主要以仿制为主,在竞争对手产品的基础上,通过仿制加一点微创新做产品开发。

 

当华为从仿制国内的竞争对手变成第一名后,开始对标海外的竞争对手,而竞争对手有七八个国家,再好再强大的一个企业,同时对标这么多对手,又处于“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”的状态,这就造成大量的开发浪费,使得产品上市时间慢,质量不能保证。

 

因为这个过程中,研发能力分散了,造成了很多问题,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产品的质量差,上市时间不断推迟呢?是不是因为产品的开发管理不太好呢?于是华为就引进了 IPD。

 

那么,是做正确的事重要,还是正确的做事重要?

 

华为的执行力虽然很强,但在其产品概念的定义上却不是很清晰。

 

一个好的产品概念需要问以下两个问题:

1、客户需求从哪里来?哪些渠道是最高效的客户需求的来源?

2、什么是客户需求?它包括哪几个维度?

 

引进IPD后,才真正教会了华为除了对标竞争对手的产品之外,还能通过市场、通过了解客户需求来做产品,真正根据客户需求的难易程度,根据一定的节奏来满足这些需求。

 

战略就是告诉大家要做什么谁来做,怎么做?

 

华为第一次的IPD变革试点失败了,因为找不着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。当时华为是分段的,只有研发市场什么生产,没有一个人真正为这个产品的成功负责。

 

因此,即使产品的战略定下来了,流程也有了,但是没有人,这就很难成功。

 

一个战略要能执行,不但要清楚做什么,还要知道怎么做,以及知道谁能做。

 

二、第二次转型全球化战略-从国内到海外

转型时间点:2002年


这一年的华为内外交困,第一次也是唯一 一次出现了收入的负增长,因此不得不从国内走向了国际化,进而形成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:大平台支撑的前线精兵作战模式。

 

一线的铁三角是要呼唤炮火的,还要有个平台能够快速的响应一线的呼唤。

 

这个平台早期只是建在机关,后来由于华为全球化了,一些片区也做了平台。华为里经常有一些重装旅提法(解决方案规划和营销、咨询设计/区域供应链中心、培训中心等),目的在于让呼唤炮火的响应速度更快,不要什么都到公司总部来响应。

 

这在各个片区情况不一样,比如拉美和欧洲就不一样,好多规划的一些供应链团队就建到本地,让响应时间更短。目的是为了构建大平台支撑的前线精兵作战模式。

 

在华为的变革历史中,这是唯一 一次没有借助外力,完全是总结一线营销的最佳实践而来,从打单-发现机会点到最后给客户供货来解决整个营销闭环。

 

战略只是告诉大家做什么,还要有流程来支撑怎么做。

 

在落实全球化战略的时候,非常关键的是人才,即总部掌握着重兵的这些人,即总部主管、一线CEO等,它是不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驱动。一线炮火来了能快速的响应,另外就是一线是不是真正做了转型,而不只是一个大客户经理,要去平衡中长短期的利益。

 

呼唤炮火是要有成本的,一个战略定下来,不仅要告诉大家要做什么,还要告诉大家怎么做。流程组织还要告诉大家能力要怎么提升,才能有效支撑战略落地。

 

三、第三次转型商业模式创新战略-从B2B走向B2C/B2b

转型时间点:2011年

 

客户变化:价格竞争转为价值竞争,适应客户变化带来的运作模式变化。

 

华为这一次转型持续的时间比较长,标志性事件是从原本的商业大客户转到了小的商业客户以及终端,有了华为手机之后,华为就广为人知了。

 

华为早期在通讯市场的价值链是什么呢?在那个时代,通讯行业投资的大头是系统设备,而它的终端业务则相对较少,华为夹在其中,吃的中间这块是很舒服的。

 

自从乔布斯的iPhone出现之后,意味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,手机功能日渐丰富,更新迭代非常快,使得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发生了翻转。

 

华为不得不去关注终端的发展和业务拓展了,于是就从以前的功能设备转去做手机终端了。

 

在任何一个行业里,都要学会感知行业价值链的变化。如果不能快速感知到变化,并且用行动去应对这种变化,哪怕现在是第一,也会很快被大趋势所抛弃。

 

华为在经过几次变革之后,“以客户为中心“就成为了它的最高战略。在这个转型阶段,对于一个“以客户为中心”作为最高企业文化的企业,当他的客户不知道自己需求是什么的时候,心里难免会感到恐慌。当华为做了终端和内容服务之后,顺势了解了大量的新需求,激活了公司整体的活力。比如腾讯和电信运营商的需求就完全不一样,电信运营商希望你的产品 10 年、 20 年放在机房里都不变,保持稳定的工作,而腾讯可能是产品每四年就要更新并保持弹性。

 

一定要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,加强对市场的感知,就会越做越有感觉了。

 

当华为面向客户的时候,原来的流程组织完全不适应了,于是又引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流程: MTL 和 LTC。 MTL ,做了那么多营销的工作,它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销售线索,它的整个管理流程是什么?当你有那么多营销的线索,真正有多少能变成真正的市场机会,能够真正变成钱。那么又引进了 LTC ,两个流程的引进完全符合华为新商业模式的变化,因为面向的客户不一样。原来华为主做大客户,当面向成百万上亿客户的时候,原来那套机制就完全失灵了。

 

在引进这两个流程之后,史华威真正告别了营销体系没有流程的历史。

 

以上这三个转型阶段,不是增长趋缓就是负增长。当一个新战略提出来的时候,虽然管理层已经对战略有一些深思熟虑,但整个公司层面要么是理解,要么即使理解了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。战略光提出来不够的,还需要有一系列东西来支撑战略的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