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R 流程是服务业务最佳实践的固化。
服务体系不单纯是售后服务领域的事情,它实际上涉及到了服务、产品、研发、市场等各个部门,以及整个公司的全流程。
随着企业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攀升,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,随之而来的售后服务压力也不断增大,需要增加售后服务人员,但是人员的增加不一定能让服务的满意度线性增长,有时还会因服务人员的增多而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。
造成这种窘况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有建立端到端的服务管理流程,职能部门各自为政,每个部门只关心自己的KPI,使得公司的整体战略没有实现,这并不是建立一个服务流程就万事大吉。服务在企业有了正确的定位后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。
一、ITR服务体系常见的四类问题
1、段到段的流程
企业没有基于客户价值实现的一个端到端流程,它更多的是段到段的流程,只是说明在这一段中做了哪些事情,KPI是什么,只关心这些因素而已。
ITR实际上是问题到解决的流程体系,它是实现客户服务请求的整个过程,如果没有端到端的流程和管理支撑,部门之间就会各自为政。合同签订的时候会有一个 SLA 服务承诺,就很难让客户的服务请求按照契约完成,使得客户的满意度越来越低。
为了弥补客户满意度问题,只能花费更大的成本去弥补,甚至会影响后续的市场。
2、投诉中心
很多企业对服务的理解就是处理客户的投诉,有投诉问题就立马去解决,成了客户的出气筒,仅仅满足于从情绪上去安抚客户,并没有考虑怎么才能解决客户真正的需求。
客服中心就变成了一个投诉中心,因其定位比较低,都是由一般的服务人员组成,很难去识别客户实际的需求,对客户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,影响整个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。
3、管理粗放
服务成为销售的附属品,对客户问题的受理、处理和关闭这个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,只满足于单点问题的处理,客户说了一个什么问题,就去解决这个问题,解决完了以后,这个问题没有能够把它归档提炼。
由于服务体系定位比较低,所以服务人员层次也比较低,他们就没有能力或意愿去从整个体系上去管理客户的问题,看不到服务产品的市场价值,认识不到整个体系对市场新机会点和产品开发带来的价值。
4、无系统支撑
没有 it 系统,就会导致问题容易流失,没有办法回溯,没有办法及时转换成市场的机会点,或者是产品革新的机会点;没有知识管理就会导致问题重复的出现,解决问题的方法得不到积累,陷入重复犯错或者是组织效率低下的层次。
市场的开拓和销售要服从于企业的战略,企业服务的方向、服务的行为、服务的流程、服务的管理和服务的组织也都是要基于企业的战略去做的。
华为的ITR 流程和 IPD 、LTC 之间都有接口的关系,在客户问题处理的过程中,我们能够将ITR 里发现的线索或机会点传递到LTC,对于产品问题和技术问题,它会传递到IPD的领域,从而进一步进行归类和提炼,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的重要来源。
二、华为服务体系经历的三个阶段
第一个阶段:不计成本的保姆式服务
在华为刚刚进入电信市场的时候,产品经常会出现宕机或出错等故障,所以当时企业服务的定位就很明确:当保姆,不计成本地去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。
这说起来很简单,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。
当时有一台设备在电信局的机房里面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启或宕机。由于无法很快生产出新的软件,所以只能安排一个工程师进驻到机房里面去,需要每隔 12 个小时用牙签去戳一下机器让它复位,即清除内存里积累的一些东西,又叫牙签工程师。
第二个阶段:产品得到认可后的增值服务
随着产品越来越成熟,华为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也逐步站稳了脚跟。
产品质量得到了客户的认可,规模变得越来越大,利润也随之降低了,不能再像原来按照保姆的形式去服务了,于是就开始提供一些增值的服务,比如延长维保期,相当于保姆额外做点事情贴补家用,那个时候还算不上赚钱,只是能做到盈亏平衡。
第三个阶段:从成本中心过渡到利润中心
这个阶段的产品逐步得到了国际市场客户的认可,服务逐渐从成本中心成为了利润中心。
这时不仅仅是要关注客户,还要关注客户的需求,帮助客户提高网络质量来发展业务动作,按照专业服务的方式进入到客户的价值链,然后去收取费用。
每个业务阶段的KPI都不一样,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变化。
第一阶段的KPI: 确保网络运行的质量;
第二阶段的 KPI: 除了保证网络运行质量外,还需要增加服务收入的一些指标;
第三阶段的KPI: 除了前面两个指标,还有利润的考核指标。这时要开拓服务的战略市场,把这些大客户作为进入客户价值链的关键市场。
企业的战略影响了整个服务,为了达成战略目标,企业服务行为、服务流程、服务管理以及服务组织要进行相应的调整。客户购买的并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服务。
很多客户之所以选择华为,就在于相信华为是一个可靠的企业,能够及时提供产品和服务,能保证解决方案的交付,服务质量特别好。
优秀的企业通常是通过提供服务保证来区别于其他的企业。
服务保证的两大特点
第一个特点:客户购买的产品能有效运行
无论客户购买的产品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,比如软件还是服务的产品都能有效运行,并且通过运行获得价值。比如买一台手机,如果三年两头出故障,可能就会损失很多事情。
第二个特点:客户需求有合适的渠道反馈
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反馈,那客户只能向亲朋好友诉说或者抱怨,使得负面信息失控。
因此要有合适的渠道让客户反馈真实的声音,不仅能够管理负面的信息,还有机会获得客户的声音,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,满足客户的需求,排解客户的不满,提高品牌的质量。
三、ITR流程体系里质量评估的五个标准
1、可靠性。可靠、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,从服务行为上,客户能够得到相同标准的服务,比如客户购买的设备可用性,能够通过确定的渠道获取有效的帮助。
2、保证性。企业员工在服务过程中要表达出一种自信。比如派一个工程师到客户那去服务,对客户要展现出专业能力,能够和客户有效沟通,将客户最关心的事情放在心上。
3、响应性。在规定的时间内响应和解决客户的需求,或者按照SLA质量标准达成服务。
比如设备故障了,不仅要在规定时间内响应和修复,还要让客户了解工作的进度,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能够掌控进度。如果是让客户无原则的等待,毫无疑问对客户的感知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,如果服务失败,迅速解决问题,就会给质量感知带来积极的影响。
4、移情性。设身处地的为客户着想,给予客户特别的关注,即以客户为中心,包括接近客户的能力,对客户需求的敏感性和理解客户真实需求的能力。
5、有形性。有形的环境条件,即服务人员为客户服务的一种心理表现。
比如坐出租车,如果它整洁干净,就会觉得它的服务很好;比如叫人上门维修,如果师傅空着手来,就会觉得这个人非常不专业,但是他带了一堆工具来,然后穿的工装很整齐,会觉得这个师傅非常有专业性,这些都会给客户带来信赖感。
在整个流程体系里,一定要把这五个标准落到相应的流程环节和角色的职责里,这样才能确保对客户的服务能够保持相同的标准。
所有的流程体系都是业务最佳实践的固化。
客户对服务结果的评估,既有硬性的指标,也有感性的指标。为了使优秀的服务行为能力得以传承,快速复制到组织里面,我们必须要把这些行为和能力固化成流程模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