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稳健增长,它一定是有满意的客户,而满意的客户来源于各块业务的实际运作。
即企业业务运作的标准场景:满意的客户才是公司长期稳健增长的关键。
从它面向客户开始,往往有市场、客户关系、销售、技术和财务,背后有交付、研发、制造、分发、采购、行政和人力等因素。
作为一个制造型企业,或者研发/产品型企业,要实现客户的满意度,需要具备以下三大关键要素(即三大主业务流):
1)产品创新与实现(IPD 集成产品研发)
2)产品营销与变现(LTC 从线索到回款)
3)产品运营与服务(ITR 从问题到解决)
在这种情况下,要实现三个主业务流来帮助客户达到满意的结果,一定要有很多的使能,包括业务使能,如营销、采购、渠道,零售企业的服务供应等;以及基础支撑的使能,如财经、人力资源、IT 和一些其他方面如变革之类的。
公司在选择客户,确定了战略目标,业务流要帮助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结果。
因此,经常有一个说法叫:战略决定业务,业务决定流程,流程决定组织。
企业年度规划的设计源于对客户的研究和业务战略的思考,以及对客户的服务,以此形成管理框架,画出变革蓝图并评估事情的优先处理顺序。
这样一来,基本3-5 年的变革路标就清晰了,在这个过程中,有一个大逻辑。
一、业务变革大逻辑:客户之旅+业务战略指引组织业务能力打造
业务变革大逻辑:从客户之旅出发,先识别客户的触点,根据这个点触发对应的业务和价值流,同时细分到业务场景里面去。
客户之旅研究清楚后,思考公司的业务战略并输出商业模式/价值链,最后根据业务场景和组织能力框架,细分到对应具体的业务场景里。
输出一个具体的业务变革项目,对应交付件也都有对应的要求。
业务场景、流程框架;业务能力框架;能力矩阵分析及变革指标。
流程及业务规划文件;组织角色/运作机制/激励文件;IT需求和方法(可选)。
IPD关心的是产品的开发与生命周期的管理,而生命周期有各种场景,比如设备的独立、软件的服务、产品解决方案、商业的解决方案等等。
而对于销售营销,不同的情况下,LTC流程有一定的差异,交付也不一样,比如硬件还是软件,专业服务还是运营服务的交付。
沿着客户之旅梳理价值链之后,再看具体涉及到的业务场景,这样做流程才真正是在服务业务和提升业务的效率。
二、标杆企业的流程分类框架,看华为IPD推行进展的五个级别
1)Operating 运作流程:客户价值创作流程,端到端的定义为完成对客户价值交付所需的业务活动(what-to-do),并向其他流程提出需求。包含集成产品开发IPD、从市场到线索MTL、从线索到回款LTC和从问题到解决ITR。
2)Enabling 使能流程:属于业务方面的使能,响应运作流程的需求,用以支撑其流程的价值实现,使得流程运作更高效。包含从战略规划到执行、管理客户关系、服务交付、供应和采购、管理伙伴和联盟关系、管理资本运作。
3、Supporting 支撑流程:属于公司基础性的流程,为使整个公司能够持续高效、低风险运作的存在,往往有一些后台性质的,并不在前面呈现。包含管理HR、管理财经、管理业务变革与IT和管理业务支持。
当一个企业在思考流程管理的时候,他需要往前思考业务是怎么运作的,往后思考组织应该怎么去匹配。业务决定流程,流程决定组织,有了组织之后,能力就会逐步培养起来,相当于把能力构建在组织上,而不是构建在人的身上。
1)初始级:经验不可复制;
2)职能级:局部规范;
3)标准级:提升生产力、实现ROI投资回报
4)度量级:形成竞争力,管理跨界。
5)卓越级:实现战略目标、成为行业标杆。

而在华为内部,IPD的推行进展则分成这5个级别进行:
1、试点级:试点运行、制定推行计划、执行试点流程、认识变革重要性;
2、推行级:正在推行(>20%)、明确IPD衡量指标、执行不均衡且不一致、制定了变革策略,定义了新的行为;
3、功能级:继续推行(>60%)、在关键的IPD衡量指标上取得改进效果、在业务单元内运作、行为开始发生改变;
4、集成级:推行工作完成(>80%)、在关键的IPD衡量指标上取得重大改进效果、在跨业务单元间运作、IPD被融合进企业文化之中;
5、世界级:完成推行(100%)、在IPD衡量指标中达到业界最佳绩效、无缝、单一的IPD流程、组织连续地随变化的市场需求变化。
很多公司对流程的管理聚焦在基础管理上,管得很规范,定义好流程之后,就直接按照标准去执行,但其实流程要变成业务的责任制才能起到好的效果。
第一,逐步向流程化组织建设去做牵引;
第二,流程遵从制向流程责任制的转变。
流程遵从制实际上是流程部组织大家写流程,然后遵从就行。而实际上,业务是流程的owner(即责任人),流程部只是协助做流程的建设。
三、打造流程管理体系:业务部门主导,流程部门赋能
流程管理体系框架,是一套基于流程有序管理、效率提升、风险可控的管理规则和制度。打造企业流程管理体系,需落实流程责任制,构建流程管理组织及能力,依据流程治理企业。流程一般包含六个层级,分别是Level 1 到 Level 6,无论是流程的分类、流程组,还是业务流程、子流程、活动和任务,都是按照这个层级来划分。
【第一层】明确业务战略和目标
【第二层】指定对应的公司愿景、流程管理的原则和流程性组织的文化。
【第三层】流程例行管理:流程规划、设计优化、推行/监控、评估/度量、生命周期;包含了流程的需求管理,最后一定要把流程的架构建立起来。
【第四层】流程的责任体系(组织、管控)
【第五层】流程的基础管理(文件、工具、方法、知识)
【第六层】流程化组织建设
每一个层级都有对应的管理机制,也就需要建立对应的流程架构,确保能力能够构建在组织之上,而不是人的身上。比如解决方案销售部一直找不到流程,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流程,即客户解决方案的销售流程。与此同时,流程管理也需要有对应的组织。
变革管理体系里都是虚拟组织,如跨功能部门团队并不是一个实体组织,真正支撑它的是IT系统。企业架构与流程部就在 IT 流程部门,它是一个实体组织。
IT 和流程管理部都只是推动部门,企业流程的所有者则属于业务部门。业务决定流程,业务想怎么运作,流程就应该怎么去设计。
如果业务运作的思考不到位,流程再怎么设计都没用。在华为关于流程变革的七个反对中,第一个就是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的人来主导变革。
因此,流程一定是业务主导设计,流程管理部只是一个推手,推动流程建立起来,流程成熟度逐步提升。如果流程部门不能把这个事变成自己的事,这事就麻烦了。
华为的所有业务部门主管有两类指标:一类是业务指标,一手抓业务;一类是管理指标,一手抓管理。
推动流程变革,是通过运营流程的规划、设计、优化、推行、监控、评估、度量、生命周期等等来实现的,这些都是业务部门的职责。
而流程部门涉及更多的是流程规划和优化,要保证大家都能满意。
它有两个部分,一部分是跟业务一起背,是关于流程变革的指标;另一部分是作为流程管理要做的指标,以及现在的能力建设。
因此,关于流程规划和设计,要以业务部门为主,流程管理部主要做赋能和支持,去做业务逻辑的梳理、业务最佳实践的研究,它是流程背后的主要推手。